• “花旗杯”介绍
    • 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不断改革开放,信息技术(IT)越来越成为金融服务业持续创新与健康发展的基础驱动力。而与此同时,广大在校大学生对于IT在金融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更缺乏获取相关实务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渠道。
    • 旨在培养金融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助力金融科技创新,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旗金融信息”)于2004年4月正式成立了花旗金融信息科技教育项目。“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原“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以下简称“花旗杯”大赛)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在校园阶段即开始重视所学知识与金融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和金融产业的兴趣,鼓励通过团队协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迸发金融创新的奇思妙想,提出具有商业化前景的解决方案。
    • “花旗杯”大赛自2005年首次举办,在中国政府,教育界及产业界多年来的共同关注、支持与见证下,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金融信息化领域的标杆性赛事,已有累计超过21,000多名学生和2,100多名老师报名参赛,每年获上万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关注。同时,通过大赛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历届参赛同学毕业后在金融、IT等相关行业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 2025年1月3日(中午12点前)

      每支参赛团队要求至少3名参赛成员,建议跨IT和金融等相关专业组队。

      每支参赛团队可根据需要邀请最多不超过2名指导老师。

      每支参赛团队只可递交一份参赛作品。

    • 2025年2月28日 (中午12点前,以提交时间为准)

      在规定截止日期前,参赛团队仅需提交一份“项目报告”( 精益画布中文 )( 精益画布英文 ),仅供评委会参考,不计入最终成绩。

    • 2025年3月24日(中午12点前,以提交时间为准)

      在规定截止日期前,参赛团队需提交以下文档:

      1.项目报告( 精益画布中文 )( 精益画布英文

      2.商业计划

      3.技术文档

      4.作品原创性声明 (点击获取中文模板) (点击获取英文模板)

      没有提交“作品原创性声明”的团队视同弃赛。 为鼓励“花旗挑战”,评委会将优先预留入围总决赛20强名额中的最多10个给“花旗挑战”相关选题作品(如有),剩余名额 将不分选题按作品评分高低依次决出。

    • 2025年3月25日 – 2025年5月8日
    • 2025年5月9日
    • 2025年1月 – 总决赛前 (具体日期待定)

      组委会将为所有参赛团队提供系列专题(技术、业务、就业与创业等)分享与指导(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

    • 2025年5月或6月(具体 日期待定)

      每队在决赛环节将有10分钟陈述(由最多两名同学完成)和最多15分钟问答(由最多五名同学完成)。

      团队需准备陈述与答辩相关辅助文档。

      “花旗挑战”单项特别奖评选仅适用于接受“花旗挑战”选题的团队(如有)。

    2024-2025第二十届“花旗杯”大赛专家评委会成员名单(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 郑昊
    • 中国咨询主管合伙人
    • 毕马威
    • 邓效
    • 总经理
    • 上海财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 隆永红
    • 副总经理
    • 原神州融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林庆
    • 总监
    • 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技术部
    • 陆坚
    • 总监
    • 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 苏冬林
    • 总监
    • 甲骨文云平台客户服务
    • 杨宁宁
    • 高级副总监
    • 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财富管理技术部
    • 杨尧今
    • 高级产品经理
    • 微软核心商务平台
    • 杨骥
    • 副行长、董事总经理、金融市场部总经理
    •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我们注意到“IT开发”的评分占比较高(40%),如何能在这部分取得高分?
    • “花旗杯“作为金融科技比赛,我们对于"开发"的考察重点,是在解决金融业具体问题和挑战的前提下,各团队根据自身商业计划目标,采用合理技术方案去实现产品。 功能的完成度、原创性和规范性。不会在团队间横向技术复杂度比较。
    • 我们注意到从第十七届大赛开始,设立了“花旗挑战”单项特别奖。请问变化的原因及相关的影响(选题、评审和奖励等)?
    • 为了引导同学们关注当今世界热点(如: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等)领域,组委会设立了"花旗挑战”,以鼓励同学们针对金融行业面临的具体痛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这是对"花旗杯“这个开放主题金融科技大赛的有益补充。具体的选题、评审与奖励规则调整,可以参见大赛详细介绍。
    • 我们注意到从第十六届大赛开始,赛事日程有所调整?
    • 第十六届大赛受到了新冠疫情影响,组委会根据包括花旗金融信息科技教育基金项目理事高校在内的全国各合作高校反馈建议,将大赛日程由自然年调整为学年,以更好地配合广大高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大赛对于参赛资格有什么要求?我曾经参加过以前的大赛,现在还可以报名参加吗?参赛队伍可以跨专业甚至跨学校组队吗?
    • "花旗杯"大赛面向全国及海外在校本科及研究生同学,专业不限。我们欢迎并鼓励所有(包括历届参赛)对金融科技创新有兴趣、有想法的同学跨专业(特别是金融和IT等相关专业)、跨院校、甚至跨国组队报名参赛。由于奖金是通过获奖学校发放,对于跨院校/跨国组队的团队,建议同学们在组队时明确未来奖金分配发放学校。
    • 所有的文档都需要是中英文,那么现场的演示需要使用双语吗?
    • 所有提交文档需要提供双语版本。现场陈述与答辩对语言使用无硬性要求,在包括外籍评委在内的评委会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参赛团队可以根据现场效果灵活使用中文或英文。
    • 除奖金外,获奖团队是否可以获得相关获奖证明,其它团队是否可以获得相关参赛证明?
    • 进入总决赛的20强团队可获得由花旗金融信息及组委会颁发的获奖证书。此外,其它所有成功提交合格完整作品但未能获得奖项的团队均可获得相应的参赛证明。
    • 我们提交的作品的最终知识产权将归谁所有?
    • 大赛提交的所有作品的版权将归各参赛团队所有。作品需要有原创性,对于历届参赛团队,允许在原有作品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善。在同等条件下,花旗有优先购买权。
    • 版权说明
    • 大赛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大赛提交的作品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作品版权归参赛队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在大赛涉及的范围内引用、发布、转载在大赛网站中参赛队公开发布的内容,同时承诺对参赛队各自发布的内容保密。大赛组委会对于参赛队发布的作品的原创性及内容所引发的版权、署名权的异议、纠纷不承担任何责任。媒体转载相应内容须事先与原作者和大赛组委会联系。